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 -全園區導覽票

  • 商品編號:t220
  • 售價:$220
  • 欣賞全國最大國定古蹟 / 探訪霧峰林家花園之美 / 遊覽區域:萊園、林獻堂博物館、蓉鏡齋、景薰樓 / 時間:約1.5小時
  • 票種:
立即結帳 加入購物車

介紹說明introduction

全園區導覽票
附大型免費停車場
精緻導覽全園區:林獻堂博物館、
萊園、景薰樓、蓉鏡齋
導覽時段: 上午10:00-11:30   下午13:30-15:00
導覽時間:約1.5小時


<<預約導覽>>
訂購完成後,請來電預約 
04-23391761
導覽時段: 




精緻導覽遊程
漫步霧峰林家花園,欣賞古蹟風華絕代,見證博物館珍藏,享受美好遊訪時光。
全園區精彩導覽帶您進入時光隧道,欣賞全國最大國定古蹟建築群- 萊園、林獻堂博物館、景薰樓、蓉鏡齋。
跨越清代、日治時期、民國,二百餘年的台灣近代史,盡在此中。









全園區導覽動線-
林獻堂博物館、萊園、五桂樓、景薰樓、蓉鏡齋


萊園
1875年以前霧峰林家族人即在萊園所在地修建若干建築與園景。1893年林文欽中舉後,為感激其母羅太夫人育養之恩,特地大規模整建花園以供母親頤養天年,並以老萊子彩衣娛親典故命名為「萊園」。

「萊園」為台灣四大名園之一。和其他名園相較之下,萊園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美麗林園,與火燄山九九峰連成一片,擣衣澗引自山泉,順著地勢,蜿蜒到達五桂樓前的小習池,形成園內無數的自然景觀,如柳橋﹑木棉橋,巧妙的配合天然地形,加以設計運用,達到「因地制宜」「巧於因借」的自然山水林園特色,將山、水、天、人連貫在一起,形成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。
1930年代,萊園經林獻堂整建,整體更為宏麗,風光更為優美,成為聞名全台的勝景。特別是初春雨季來臨時一片朦朧煙雨,此一景觀被喻為「萊園雨霽」,名列當時台中十二勝景之一。
萊園在建築上更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。因萊園建築並非成於一時,而是經過百年綿延不斷的增建與修繕,從初建時的閩南式風格,到1930年代林獻堂引入江南庭園與西洋建築色彩,再到近年添加的現代建築藝術,萊園可謂百餘年來台灣建築史的縮影。




萊園入口


萊園一偶


五桂樓 

五桂樓由林文欽先生於1887年所創建,前身為「步蟾閣」,後來整建為羅太夫人的居所及觀戲的休憩空間,樓成時於樓前種了五棵桂樹,「五」象徵林家頂厝五個堂兄弟,即:紀堂、烈堂、獻堂、澄堂、階堂,並取三字經「竇燕山,有義方,教五子,名俱揚」之意涵,且「桂」取富貴平安的諧音,故名為五桂樓。1905年林獻堂重修五桂樓,做為櫟社詩人把酒論詩之處,故又被地方文人戲稱為「酒樓」。
五桂樓在臺灣歷史上不僅以建築取勝,在政治與文化上更有著重要的地位。梁啟超來台期間即下榻於五桂樓,在此與林獻堂等台灣士紳交換意見,建議了非武裝抗日路線。在此一方向之下,揭開了台灣1915年到1937年間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,扭轉了漢人抗日運動的大方向,成為台灣史上重要的一頁。



五桂樓二樓客廳


五桂樓一樓擺設


五桂樓後樓梯


五桂樓迴廊


林獻堂博物館

台灣第一座私人博物館,前身為林獻堂文物館成立於2000年,當時為台中縣地方文物館。2018年在台中市文化局的指導下,原有「林獻堂文物館」擴大為「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」。長年推廣教育文化,及各級學校機關團體戶外教育、歷史走讀、藝文旅遊活動。館內展示霧峰林家相關文獻史料、古文書、林獻堂日記真跡、墨寶、手稿。清代家具、飾品、字畫。清代、日治、民國時期台灣名家畫作等。走入本館可盡情欣賞精彩台灣藝術珍藏與精緻典雅的傳統文化。
 

林獻堂博物館-霧峰林家百年特展


櫟社特展專區




景薰樓

「景薰樓」為頂厝系主要宅邸林獻堂故居,林奠國於1864年開始興建,1867年林文鳳完成第一落內外護龍、正身與景薰樓門樓;1883年林文欽完成第二落主體建築與第三落部分。後來林獻堂在日治時期重新整修,增建正廳前葡萄架,並將原本的門樓重建,形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規模。景薰樓主建築分為三落五進九開間,即俗語所說「大厝九包五,三落百二門」,為傳統合院式格局。其中景薰樓大門不開在中間,而開在東南方位,外有阿罩霧圳環繞,隱含「門迎納水」的風水格局,整體建築為東西向,也有俗語所說「座東向西,賺錢無人知」的意涵。景薰樓第一落為「公媽廳」,即放置祖先牌位及祭祀的地方,門楣上懸掛有林文欽1893年中舉人之「文魁」匾額。為因應西曬情況,廳前除葡萄架之外,還加蓋軒亭以遮陽。棟架間分別有可活動「八卦門」、「四聘」、「四喜」、「四愛」及「天官賜(四)福(蝙蝠)」等樣式圖案,具裝飾效果。
連接第一落及第二落的川堂則有「英(鷹)雄獨立」雙視畫,以及象徵「魚躍龍門」造型之斗拱。主廳兩側有大型花瓶門,取四季出入平安之意。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,時任省財政處長的嚴家淦先生即受林獻堂保護,暫避於第二落右側廂房閣樓。整個第一落及第二落因林獻堂匠心獨具,以其獨創的中部藍為主色調,並間以白色而顯得雅致脫俗。第三落的建築原為兩層磚造閣樓樣式,因牆上刻有「鴻禧」二字,故稱為「鴻禧樓」。此樓沿地勢層層而建,背山矗立,使景薰樓更具宏偉氣魄,景薰樓門外矗立一對舉人旗杆,為清朝政府頒贈林文欽文舉人的地位象徵,乃當時官紳仕族的崇高尊榮。



林獻堂故居-景薰樓二進花瓶門


景薰樓二進正廳


景薰樓二進廂房


景薰樓二進迴廊


林獻堂先生起居室 閣樓為二二八事件 嚴家淦先生躲藏地點




蓉鏡齋

林奠國於1838年建造「蓉鏡齋」,1887年林文欽整建為教育林家子弟的私家書齋,時人俗稱為「新學堂」。並取唐代傳奇《酉陽雜俎》中「芙蓉鏡下及第」的典故,命名為「蓉鏡齋」。 蓉鏡齋雖為私家書齋,但建築風格相當嚴謹,為傳統二進書院格局。前庭採孔廟形制掘一泮池(又稱百龜池或半月池),中央為授業講堂,並有典雅樸實的軒亭。外牆磚塊斜向交錯,釘上鐵釘,形成特殊的鐵釘護牆圖案,外護龍則飾以魚鱗瓦片,故蓉鏡齋可謂台灣格局最完整的私家書院。
半月池(泮池)


蓉鏡齋一偶


蓉鏡齋廂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