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TOP NEWS

2019/04/16 景薰樓

「景薰樓」為頂厝系主要宅邸林獻堂故居,林奠國於1864年開始興建,1867年林文鳳完成第一落內外護龍、正身與景薰樓門樓;1883年林文欽完成第二落主體建築與第三落部分。後來林獻堂在日治時期重新整修,增建正廳前葡萄架,並將原本的門樓重建,形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規模。

 

 

即放置祖先牌位及祭祀的地方,門楣上懸掛有林文欽於1893年中舉人之「文魁」匾額。為因應西曬問題,廳前除葡萄架之外,還加蓋軒亭以遮陽。棟架間分別有可活動「八卦門」、「四聘」、「四喜」、「四愛」及「天官賜(四)福(蝙蝠)」等樣式圖案,具裝飾效果。

 

 

即俗語所說「大厝九包五,三落百二門」,為傳統合院式格局。其中景薰樓大門不開在中間,而開在東南方位,外有阿罩霧圳環繞,隱含「門迎納水」的風水格局,整個建築為東西向,也有俗語所說「座東向西,賺錢無人知」的意涵。

 

連接第一落及第二落的川堂則有「英(鷹)雄獨立」雙視畫,以及象徵「魚躍龍門」造型之斗拱。主廳兩側有大型花瓶門,取四季出入平安之意。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,時任省財政處長的嚴家淦先生即受林獻堂保護,暫避於第二落右側廂房閣樓。
整個第一落及第二落因林獻堂匠心獨具,以其獨創的中部藍為主色調,並間以白色而顯得雅致脫俗。

 

第三落的建築原為兩層磚造閣樓樣式,因牆上刻有「鴻禧」二字,故稱為「鴻禧樓」。此樓沿地勢層層而建,背山
矗立,使景薰樓更具宏偉氣魄,景薰樓門外矗立一對舉人旗杆,為清朝政府頒贈林文欽文舉人的地位象徵,乃當時官紳仕族的崇高尊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