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展軌跡

萊園景色-園門

霧峰林家開台祖林石於乾隆年間1746年自福建平和縣來台,努力開墾奠定基業。後家族因避禍遷至阿罩霧(今台中市霧峰區),林甲寅於1837年兄弟分家為下厝兄林定邦(堂號「林本堂」)與頂厝弟林奠國(堂號「錦榮堂─景薰樓」)兩系。 下厝林定邦之子文察投身軍旅,先平基隆小刀會之亂,後赴閩浙掃蕩太平天國,官至福建陸路提督兼領水師提督,並於1858年開始建設「宮保第」,使霧峰林家聲勢達到一個新的頂峰。
1864年林文察不幸殉國,霧峰林家暫時陷入低潮。但頂厝林文欽與文察之子林朝棟,合資建立「林合商號」於香港經營樟腦事業,使家族再度興旺起來。
1884年清法戰爭中,林朝棟率鄉勇力拒法軍,又平彰化施九緞之亂,使霧峰林家再次達到新的高峰。

1894年「大花廳」的完工,標誌著下厝一系在台聲勢的巔峰。頂厝林奠國之子林文欽受母親羅太夫人影響棄武從文,成為霧峰林家由武功治世邁向文學傳家的關鍵。
1887年林文欽建設私家書齋「蓉鏡齋」(俗稱新學堂)。
1893年又高中文舉人,興修「霧峰林家花園─萊園」,為霧峰林家新的人文風貌。
1895年清廷甲午戰敗割台,下厝一系許多族人隨林朝棟內渡中國。朝棟之子祖密協助孫文革命,參與討袁護國,不墜祖先之盛名。至今下厝許多族人,仍在中國大陸有相當良好的成就與發展。

 
霧峰林家花園歷史

割台後頂厝一系選擇固守台灣基業。林文欽拒絕出仕,選擇以「人飢己飢,人溺己溺」的仁心濟弱扶貧,景薰樓門外矗立一對舉人旗杆,為清朝政府頒贈林文欽文舉人的地位象徵,乃當時官紳仕族崇高尊榮。文欽公仁心悲願以舉人杆的象徵來贈送義米,早期台灣生活窮困且重男輕女,每生女嬰常丟棄之,林文欽不忍,在彰化設立女嬰收容所;並於烏溪設義渡,為往來旅人服務達半世紀之久。光緒十五年(西元1889年),河南大饑,林文欽捐萬金以恤,清廷特賜「樂善好施」匾;捐財抒困,造福鄉梓;鄉人尊稱為「萬安舍」。

1900年林文欽病逝於香港,長子林獻堂繼承家業。霧峰林家在林獻堂領導下,對台灣政治、文化、教育、社會方面都有深遠的貢獻。如政治上在「六三法撤廢期成同盟會」、「啟發會」、「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」、「台灣民眾黨」、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」等組織扮演重要角色,有效喚醒台灣人的民族意識。文化上則有號召台灣仕紳成立「台中中學校」(今台中一中),成立「台灣文化協會」,創辦「霧峰一新會」、開辦「萊園中學」(今明台高中)。

林獻堂因畢生為喚起台灣人的民族自覺、推動文化啟蒙而奮鬥,被後人尊為「台灣議會之父」、「台灣第一公民」,為台灣近代史最受人景仰的偉人之一。 頂厝一系除林獻堂外,還有紀堂、烈堂、澄堂、階堂等人。其中獻堂先生大力支持林烈堂成立「臺中州私立臺中商業專修學校」(今新民高中),林階堂在文學領域造詣頗深,林澄堂在家族事業的經營,林紀堂先生飽讀詩書為清代秀才,全心對兄弟們的付出與支持,都是使霧峰林家能夠茁壯成長的重要基石。
霧峰林家自福建來台至今已超過270年,家族發展重心亦隨時代不斷改變。然而不變的是對土地與人民的情感,對社會與文化的責任。這是個人才輩出,文武兼備的家族,後世稱其為「台灣第一世家」,實可謂實至名歸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