霧峰林家後花園。1875年以前林家族人即在萊園所在地修建若干建築與園景。1893年林文欽中舉後,為感激其母羅太夫人育養之恩,特地大規模整建花園以供母親頤養天年,並以老萊子彩衣娛親典故命名為
「萊園」。
萊園與新竹鄭用錫的「北郭園」、板橋林本源邸園、台南吳春貴的「吳園」,合稱台灣四大名園。和其他名園相較之下,萊園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美麗林園,與火燄山九九峰連成一片,擣衣澗引自山泉,順著地勢,蜿蜒到達五桂樓前的小習池,形成園內無數的自然景觀,如柳橋﹑木棉橋,巧妙的配合天然地形,加以改造利用,達到「因地制宜」「巧於因借」的自然山水林園特色,將山、水、天、人連貫在一起,形成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。
到了1930年代,萊園經林獻堂整建,結構更為宏麗,風光更為優美,成為聞名全台的勝景。特別是初春雨季來臨時一片朦朧煙雨,此一景觀被喻為「萊園雨霽」,名列當時台中十二勝景之一。
萊園在建築上更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。因萊園建築並非成於一時,而是經過百年綿延不絕的增建與修補,從初建時的閩南式風格,到1930年代林獻堂引入江南庭園與西洋建築色彩,再到近年添加的現代建築藝術,萊園可謂百餘年來台灣建築史的縮影。
萊園的園景風貌令1911年來台下榻萊園的梁啟超先生大為讚嘆,他特地為萊園作詩十二首,第一首詠萊園,最後一首送別。中間十首歌詠園中景觀,遂成為後人所稱頌的「萊園十景」。
日治時期的萊園也是台灣教育、文化、政治、社會運動的重鎮。這裡曾是櫟社詩人們的聚會所、文化協會「夏季學校」的上課處,也是「一新會」、「一新義塾」的活動場域,更是林獻堂招待賓客,匯聚台灣菁英共商台灣前途的重要據點。因此,萊園除了建築之美外,更傳承著台灣的歷史與文化。
1945年之後,萊園因疏於照料逐漸失去原有風貌,直到1991年林政光與林芳媖伉儷後接任董事長,在林芳媖董事長主導下,再度為萊園帶來新的活力。
在花園景觀方面,先後整修小習池周邊環境,維護
飛觴醉月亭與
五桂樓等古蹟。並整建三十六台階、千步蹬,重復當年
「萊園十景」樣貌。經過一連串大刀闊斧的整理,不僅使萊園景觀再現,也讓
明台高中成為全國唯一最具特色的古蹟花園的學校。
1999年對萊園來說是嚴厲挑戰的一年。921地震的來襲,不僅造成校舍毀損,五桂樓、飛觴醉月亭、林式祖塋等古蹟也都受到重創。但林芳媖董事長以無比堅定的毅力和決心,用最短的時間,以SRC鋼骨結構將學校重新建設起來,創下台灣最早重建完成的紀錄。
校園重建之際,校園古蹟修復工程也同步開展,為萊園發展史上第三階段建設。這段期間先後整建
荔枝島、飛觴醉月亭、小習池、林氏祖塋、夕佳亭,2011年五桂樓落成更是臺灣文化界之盛事。此外,又於2000年成立「林獻堂文物紀念館」,並在2018年底擴大為
「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」,保存與展出霧峰林家文物。在教育與文化結合下,讓民眾透過這些展示,不僅可以一窺昔日豪門生活起居,亦可欣賞台灣精湛的手工技藝,及精緻華麗的文化,
萊園在修整之後,不僅盡復舊日風華,更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。萊園因育涵深厚的歷史文化色彩,加上優美的景觀,成為享譽海內外與海峽兩岸的名園。
附錄:萊園興建三階段
第一階段
1893~1900年,由林文欽先生主導,為萊園的初創期。重要建築有:五桂樓、夕佳亭、萊園園門、擣衣澗、望月峰、荔枝島、小習池、飛觴醉月亭、木棉橋、社公祠、柳橋、凌雲磴(千步磴)、觀稼亭。
第二階段
1900~1949年,由林獻堂先生主導,為萊園全盛時期。重要建設有:五桂樓、木棉橋、柳橋(台中屯區第一座水泥橋)改建。新建夕佳亭、三十六台階、萬梅崦、鐵砲碑、櫟社二十年題名碑、林文欽銅像、考槃軒、環翠廬、林竹山夫子頌德碑。
第三階段
1991年~今。由林政光先生整建,接續林芳媖女士主導,為萊園重振期。重要建設有:全面修復震災後受損景點,其中以五桂樓與林氏祖塋、飛觴醉月亭、小習池、萊園園門重建工程最為重要。並進行花園美觀工程。新建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。
萊園因建築與文物眾多,目前大抵萊園景點已全數復原,重新恢復舊時景觀。園內重要景點簡介大抵如下:
木棉橋
木棉橋跨越於萊園溪上,因過去橋畔種滿木棉樹而得名。此橋初始為一座木橋,1930年時改建為水泥橋,在明台高中遷至萊園前,此橋也是通往萊園唯一的通道。地震中木棉橋並未受損,但為讓人重觀舊景,林董事長特地在溪畔栽種幾棵木棉樹,並在通道邊的階梯加上陶製花瓶狀的「綠釉花瓶欄杆」,為此橋添上了幾分古韻。
木棉橋下的一彎流水正式名稱為萊園溪,溪水發源於九九峰,蜿蜒繞萊園北側匯入大肚溪,在萊園的這段溪水,因過去鄰近婦女都會來此洗滌衣裳而被稱為
「擣衣澗」。當婦女洗衣之際,微風徐徐吹來,純樸的婦女拿著木棒和著河泥與茶渣捶打衣物,在明媚的山光水色下,搗衣聲挾帶著婦女的談笑聲,構成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。
小習池
小習池位於五桂樓前,是萊園建園時所修的水池,其名稱來自
《世說新語》中習郁在峴山南挖掘「習池」,因此池規模不如習池,所以自謙為
「小習池」。小習池水源早年萊自擣衣澗及池畔的天然湧泉,但現今湧泉與溪水的流量已大為不足,故改引山泉水予以補充。小習池與週邊景觀相互配合,使自然、人文與生命交會,到此往往讓人能忘卻俗務,靜靜感受這份難得的心靈平靜。
荔枝島
荔枝島位於小習池中央,早先是由土石堆積而成,作為修建飛觴醉月亭的地基,因島上原本種有幾棵荔枝樹,故命名為「荔枝島」。九二一地震後萊園大幅整建,原本鋪於荔枝島上的石板因風雨侵蝕而變形,周邊的水泥也頗受損傷。於是全島重新加固整理,在地面與周邊舖上紅磚,形成現今巍然聳立的樣貌。
飛觴醉月亭
飛觴醉月亭初建時為三面有牆的軒亭,作為羅太夫人欣賞戲曲的戲台。羅太夫人去世後,此亭轉為文人雅士聚會、把酒論詩詞的場所。當時文人常醉飲望月,樂而擲觴,所以就用
李白《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》中
「飛羽觴而醉月」的典故,取名為
「飛觴醉月亭」。地震中飛觴醉月亭受損頗重,2000年重建時,林董事長不僅一磚一瓦都按原樣式重建,甚至必須恢復原本的色彩,為此特別運用了林獻堂調製的「中部藍」,這種明亮的色彩為整個建築帶來清新脫俗的氣息,重現日治時期「萊園雨霽」的美景。
五桂樓
萊園中的五桂樓是百餘年來林家生活的
精神堡壘,首位主人是先曾祖林文欽,他在清代文舉登科,中舉後為孝養母親羅太夫人,遂興築萊園。園中的五桂樓建於1887年,原稱「步蟬閣」,是閩南式翹梢燕尾格局的木結構建築,一樓為客廳,二樓則為羅太夫人觀戲與休憩之處。
林獻堂先生則是確立萊園精神的主角,他於1905年重修五桂樓,使其轉為中西合璧風格,一樓用紅磚建起巴洛克式圓弧拱門,二樓為原有木構,屋頂則沿用台灣傳統硬山頂式。日治時期五桂樓是文化啟蒙人士聚集的場域,漢學文風的重鎮,更是實踐平民教育與溫和抗日理念的中心。
九二一大地震後,校園與古蹟受創,五桂樓僅餘三面牆基與後花園登二樓水泥階梯遺跡,2011年在林芳媖董事長長期的堅持與協調後,終於以全新而復古的風貌,再度展現過往令人心醉的絕代風華。五桂樓的工程中不僅以古代工法復原所有細節,更堅持採用台灣原生千年檜木。這些台灣千年檜木由日本購回,用於五桂樓重建,讓千年檜木的薰香與五桂樓的歷史風韻形成完美結合。五桂樓完工後,每當走進萊園園門,小習池泮徐風吹來時,園中瀰漫著濃郁的自然與文化氣息,漫步此間令人感受到無比的芬芳。更重要的是,這棟象徵台灣文化抗日的建築,更彷彿訴說著大時代的故事,讓人深啟思古之幽情。
林文欽銅像位於五桂樓後的小花園,林文欽公於1893年高中文舉人,是霧峰林家由武功轉向文治的代表人物。其生平為人樂善好施,曾散數千金化解漳泉械鬥,於彰化設女嬰收容所,在大肚溪設義渡一甲子,時人因文欽樂善好施多稱其為
「萬安舍」。
林氏祖塋
林氏祖塋為台灣最大的閩南式墓葬群,採日治時代流行的水泥洗石子方式建構,但精細處絲毫不輸傳統木構建築。墓的主體為中西合併風格,前有西方羅馬柱,上為中國廟式頂蓋,頂蓋上方有老萊子彩衣娛親的剪黏,與萊園之名相呼應。兩側設有石椅,椅背上篆刻當時櫟社詩人的詩作,為此增添了更豐富的文人氣息。2004年林氏祖塋重修後,不僅有肅穆莊重的石獅、石象、石燈,色彩絢爛的剪粘華蓋,更許多充滿深意的細節。從林氏祖塋原本壯麗的面貌,可看出霧峰林家慎終追遠之家族傳統,而重建時無微不至的用心,則展現了後世子孫對先人崇敬的虔誠。
石頭公
石頭公是附屬於林氏祖塋的一部分,上面刻有一位笑臉盈盈長者的圖案,如果細看可以發現笑臉是由「后土」兩個字所組成。這種后土的造型全台只有兩處,一個是眼前的石頭公,另一個是竹山的林月汀墓。石頭公除了是守護林家祖塋的后土外,也肩負起守護萊園土地的重責。
櫟社二十年題名碑
「櫟社二十年題名碑」座落於台灣形狀的土台上,因雕工精細,曾被譽為「全台灣最美麗的水泥雕塑碑」。日治時代中部的「櫟社」不僅是臺灣三大詩社之一,更是一個保存、傳播傳統漢學的文化團體。1922年櫟社成立二十週年時建立此碑以為紀念,正面雕有麒麟像,取「麒麟吐玉書」的含意,背面雕有鳳凰,代表「有鳳來儀」。這些雕塑展現的不僅是裝飾,更喻含對傳統文化的堅持。
鐵砲碑
「鐵砲碑」是紀念霧峰林家在清領時期一段壯烈往事。1862年戴潮春之亂爆發後,戴潮春派部下林晟(綽號憨虎晟)率兵攻打林家莊園,林文鳳面臨危機沉著以對,率領近百名壯丁以鐵砲與洋槍苦守三天三夜,後來在東勢角羅冠英與太平林家族人配合下擊退林晟,留下以寡擊眾的佳話。林獻堂先生為了紀念這段事蹟,於是在萊園中立碑紀念,碑文由台南進士陳望曾所寫,將當時戰況描寫的淋漓盡致,文後還有林獻堂所寫的七言詩,留下一段波瀾壯闊的史詩。
林竹山夫子頌德碑
林竹山夫子頌德碑是為紀念林竹山先生所立。林竹山先生是櫟社社員,對漢學有深入之研究。甲午戰爭之後,先生無畏日本政府的打壓與刁難,為延續漢文化乃在霧峰山麓設塾授課,教授四書五經以及文章詩詞。1949年,曾受教於門下的學子為感念先生之德,乃建「恩師林竹山夫子頌德碑」,藉垂永念。此碑為相當罕見的圓柱形石碑,底作為正方形,圓碑象徵林夫子德性圓融,底座則代表為人方正之意。
夕佳亭、柳橋、三十六台階
萊園最深處的夕佳亭、柳橋、三十六台階建築群,本用於迴避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對社會運動成員與櫟社文士之干擾,後在林獻堂先生妙手巧工下,成為霧峯林家花園內一清靜深幽之美景。2013年以台灣千年檜木與水泥洗石子全面重建,再復昔日本土建築文化卓然之美,并使其成為萊園內一清靜深幽之美景。